2011-10-07

無所不在的偏見

-
















上個星期日,在 Berkeley Rose Garden


慢吞吞的逛完了一圈,折回出口時——


我聽到熟悉的語言、看到三個年輕人。一個雙手插口袋、一個和我一樣拿著相機對著花朵拍照,還有一個不停大聲嚷嚷著對玫瑰的讚賞,手上還拿了一朵,正在拆解花瓣。




我感到不開心,還有些丟臉,因為他們的外在生理特徵和我有共同之處;我不想讓坐在一旁看起來相當有格調的男女認為「你們__人都是這樣沒品啊?」,所以我快步離開,特意選了一條不會和他們錯肩而過的路徑,時不時投以意味深長的眼光,停步幾次考慮拍下他們的樣貌。




最後我只是離開了。






-




幾次有機會見到 Pochun的同學們,有大陸同學、有韓國同學、有美國同學、還有幾個我根本記不得他們從哪來的同學。(對我們來說,他們有時候很像;對他們來說,我們亞洲人也都一樣)


大陸同學喜歡和我們交談,用彼此使用起來都很輕鬆的共通的語言;後來有朋友告訴我們這樣其實不太禮貌,因為在場的其他人聽不懂我們說什麼。實際一點考量,老是這樣也無助於我們的人際關係健康發展。


韓國同學的語言能力相當好,他大學就已經在美國;以我對他粗淺的認識來說,他滿融入這裡的待人處世風格,同時又保有他對亞洲、對家鄉的情感*;總之是個很好相處的一個人,我們今天晚上還要去參加他的 birthday party.
*一次幫 Pochun的午餐便當帶炒米粉,他說那讓他想起某種韓國的料理


美國同學是個型男,待人和善、熱心,上次去教授 John家裡的 fall party就是他和我們提早到場幫 John做準備;他還會自己做餅乾給大家吃。他的女友已經拿到 Ph. D., 在芝加哥教書,而他和 Pochun一樣剛開始博士班的第一年;他一點也不覺得這情況有什麼好 embarrassing的;不同於在台灣可能會造成的尷尬場面和三姑六婆的碎嘴,在美國他們對每個個體都有一定的尊重,學歷不代表地位、也不代表收入,那只是一種個人選擇——這是從今天的 America 101課堂上老師強調的事實。





-




昨天在 Berkeley Art Museum*泡了一下午,看到一本書是 Theresa Hak Kyung Cha的零散作品被集結出版的。她是釜山出生的韓國裔,十一歲跟著父母移居美國,在 UC Berkeley拿到大學和碩士學位,主修文學比較;碩士畢業後她去了法國學習電影相關的課程,然後回到舊金山灣區當一個藝術家。英文不是她的母語,但她能像詩人一般運用自如,寫出簡短卻帶有畫面感的文字。


她在 1982第一本書 Dictee出版後沒多久,在紐約被謀殺,那年她 31歲。




*BAM 每個月的第一個週四免費(成人全票 $10)。UC Berkeley學生一直都免費。




-


我想說的是,我在想的是,或許我應該拋棄所有對於國籍、人種、性別的種種既定印象和偏見。


這是陳腔濫調,但不容易做到,人人都會不經意的給他人不同的帽子戴,而那常常是在還沒有真正認識那個人的時候。




玫瑰園裡的三個年輕人,我不確定他們在哪裡長大,但就算我知道了,我憑什麼引以為恥(?)那是一種自找的自卑;在我剛踏入玫瑰園時,有個金髮碧眼小小孩溜著滑板車在玫瑰園裡迅速的來來回回呢,當下我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他的父母有什麼失職。


這樣的差別是為什麼、憑什麼(?)




美國是個種族大熔爐,當包含我們自己在內的大部份人都在躂伐和極力消除種族歧視時,我們卻很有可能不自覺的對於其他人還或多或少抱有理所當然的一些潛在想法,到底、憑什麼?為什麼?


當我們理所當然的對他人抱有既定印象,也必須記得他人同時也對我們抱有一些或許不是那麼令人愉快的看法——而我們對於這樣的偏見默默接受也罷,否認也好,心裡總還是會有個聲音 "You don't understand. You don't really know me yet..."




在台灣媒體的報導之下,在幾次國際運動賽事之後,大部份的台灣年輕人對於韓國不是那麼有好感,無論是從文化歷史上的認知歧異來說,還是從打一場比賽的球風來看,台灣人面對韓國時會有莫名的愛國意識出現;即使只是打個電動都會因為中華隊領先韓國隊而開心。


但同時,韓國的流行文化也在台灣發光發熱著。




對於以上這兩種耐人尋味的現象,我一向沒有那麼狂熱、沒什麼特別的想法;而當我在 America 101課堂上第一個認識的同學是很親切又很有氣質的韓國女生、當我認識了 Pochun的同學、當我看到 Theresa的生平簡介和作品,我慶幸我沒有對這個國家抱持太多偏見。




我想,比較健康和正面的心態,或許是從文化觀察的角度去看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去概略歸結出每個國家的文化差異,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上對任何人事物仍然抱持開放的胸襟、友善的態度。


沒有人喜歡被人指著鼻子用任何形容詞批評:「你們__人都是這樣這樣、那樣那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了世界其他角落,開始發現自己的渺小。


看得愈多,才開始發覺自己懂得愈少。


Don't judge too quickly. Keep that in my mind.




這或許就是一種文化衝擊吧,我相信這衝擊絕對會持續下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